本文共 1366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4 分钟。
1:3:9定律:随着软件系统规模的增大,其成本成倍增长,呈现1:3:9的关系,称之为软件产业的非规模经济现象。
反思:
–1 我们如何降低软件的开发成本?
–2 为什么提倡采用迭代的生命周期模型?
–3 为什么提倡小项目、小团队?
1、周期小于一年,禁止立周期长于一年,人数太多的项目,把大项目拆成小项目来进行立项。2、项目组人数少于10个人。 研发体系和传统的生产制造体系有很大的不同—— 不是能复制,快速铺开的模式。
传统模式下,可以用人均投入和人均受益来笼统的计算。比如传统行业,加工手套,你投入一个人,可能每年能创造2W的剩余价值,那么你投入10个人,就是20W,投入100个人,就是200W。此类的模式,能比较容易的算出系统规模的增大,和成本收益的关系。
但是研发体系属于智力劳动,个体的差异性太大,不能笼统的用人头来计算收益率。
在我们身边也有有类似的例子,每个开发小组扩张的时候,大家的经历都很类似:
1、如果是小团队,四、五个人。那么可能每个人能力业绩都不错。可能在一个主管,或者一个主管一个技术高手的带领下,能同时并行,搞定两个项目。
2、接下来,团队膨胀。团队扩充为十人的团队。那么在团队里面,肯定有一些不错的人,同时也肯定有两三个能力一般的人,更可怕的是,有可能存在一个害群之马,或者能力,或者态度,或者不合群等,他的存在对团队来说是一个阻力。
在很多的领域里面也有类似的模型,比如NBA的球队,十二个人里面,必然是有一两个全明星级别的球员,有主力、骨干,有替补,也肯定有一、两个看饮水机没什么能力打酱油的人,也肯定有一两个老球皮,见多识广的老油条……
在这种模式下,老板会单纯的认为四、五个人能同时搞定两个项目,那么十个人的团队,就应该能同时进行四、五个项目——实际上,团队的人员扩大一倍,能同时并行三个项目,就已经不错了。
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,两个人互相推诿,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。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。 人与人的合作,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,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。在这种合作中,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,那么,10个人的合作结果有时比10大得多,有时,甚至比1还要小。 因为人不是静止物,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,相互推动时,自然事半功倍,相互抵触时,则一事无成。 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,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,最直观的反映就是,目前的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为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,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。换言之,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得更好,而是避免内耗过多。 所以随着软件系统规模的增大,其成本成倍增长,呈现1:3:9的关系。关于1:3:9定律,上面描述的都是好处,这是从单个项目的角度来表达的。实际上,从公司平台(战略平台、产品线平台、产品平台)来说,小团队对平台提升的作用很小。
小团队目标精准,个体成员战斗力有保障,但是太过小的项目,在资料的积累,公共组件的推行上,难度较大。这就 需要公司后端的资源部门人力比较多,储备较多的技术。否则很容易大家各做各事,慢慢的差异越来越大,经验和教训得不到有效积累,团队无法提升——只能变成作坊方式,靠扩张项目数来提高销售和业绩,挣辛苦钱。
转载地址:http://mbuca.baihongyu.com/